入秋后,雨水開始減少,空氣缺乏水分的濡潤,氣候會變得干燥起來,易生燥病?!夺t門法律·秋燥論》中云:“大意謂春傷于風,夏傷于暑,長夏傷于濕,秋傷于燥,冬傷于寒,覺六氣配四時之旨,與五運不相背戾,而千古之大疑始一決也?!薄饵S帝內經》中也曾提及“秋氣主燥”這一觀點,可見秋季理應防秋燥。
燥,在中醫上又稱燥邪,其屬六淫之一。
從來路上講,分外燥和內燥。
外燥本指自然界干燥的氣候或環境狀態,多發生在秋季,其屬六氣之一,會使正氣虛弱或體質陽盛的人發生疾病,正因如此,外燥便成為了致病的因素,易傷人津液和侵襲肺臟。
內燥則指因各種原因引起人體內津液精血耗傷而形成的燥證。
外燥的性質有寒熱之分,又可劃分為溫燥、涼燥。初秋時節,仍有夏熱的余氣,燥邪容易與溫熱結合侵犯人體,因此易生溫燥,常見癥狀有風熱咳嗽、發熱、口干口渴等。深秋臨近冬天,燥邪容易與寒邪結合侵犯人體,多見涼燥病癥,如風寒咳嗽、頭痛、鼻塞、咽干唇燥、苔白少津等。
由上述可見,秋季應養陰潤燥,那具體該如何做呢?
l 作息規律
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:“秋三月,此謂容平。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,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,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,此秋氣之應,養收之道也;逆之則傷肺,冬為飧泄,奉藏者少?!?/p>
因此不可熬夜,熬夜傷陰,易患燥邪,從而百病生,要早睡早起,養陰斂陽。
l 飲食進補
進食一些富有營養、易消化的食物來調理脾胃功能,如新鮮的水果、蔬菜、豆制品等,多飲水、牛奶等,以此來預防秋燥,多吃滋陰潤肺、防燥養陰的食物,如食梨、蘋果、葡萄、百合等,還可以吃些去燥降火的食物,如鴨蛋、海帶、銀耳、蓮藕等。
秋季還應及時“貼秋膘”,為秋冬寒冷儲存能量,但需注意,秋季人的腸胃功能較弱,一些肉制品等高蛋白食物要適量食用,過度食之則會影響人體腸胃功能。
l 適當鍛煉
可以進行一些戶外活動或者體育鍛煉,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、加快新陳代謝,增強人體抗病能力,運動量依個人情況而定,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即可,如爬山、散步、打羽毛球等。
l 調暢情志
秋季容易有悲秋情緒,在中醫上,又有七情致病一說,因此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,及時宣泄積郁之情。
此外,秋季是陽氣漸收、陰氣漸長的季節,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,養陰潤燥防秋燥的同時還可以收斂陽氣,避免冬季腎虛。
若出現腎虛應及時醫治,可以選用藥物有針對性的治療,如腎陰虛可服用六味地黃丸。
六味地黃丸由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六味中藥材構成,三補三瀉,補重于泄,以補為主,肝脾腎三陰并補,熟地用量最大,以補腎陰為主,諸藥配伍,有滋陰補腎的功效,可治療腰膝酸痛、頭暈耳鳴、失眠多夢、五心煩熱、潮熱盜汗、咽干顴紅、舌紅少津無苔、脈細數、男子遺精早泄、女子經少經閉或崩漏等癥狀。
以上便是秋季防秋燥的相關小知識,你學會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