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概念一直深刻在中國人的DNA里。比如“上火”這個概念,西醫里是沒有的,不管相不相信中醫,很多人都相信人會“上火”。
額頭起痘了,喉嚨“冒火”發炎了,手心突然蛻皮了,牙齦腫痛了……好像都是“上火了”,而且每次聽到這樣的解釋,大家接受度都很高,并且開始早睡早起,多喝熱水,多吃青菜,試圖把“火氣”壓下來。
這就是“上火”,不,這就是中醫在我們生活中的魅力。
回歸生活 喚醒中醫養生DNA
下班路上偶遇暴雨,回家之后趕緊煮碗姜湯驅寒;上火了,媽媽總會煮綠豆湯、銀耳湯……生活中,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應用代代相傳的中醫理念解決健康問題。
但代代相傳的養生常識,總有不夠用的時候,還是說到大家最熟悉的“上火”問題,實際上就分為心火、肺火等等。有時候不是中醫沒有用,是我們沒找到方法,沒用對方子。
但好在,越來越多年輕人早早開始了探索中醫養生,學習中醫養生。據媒體報道,00后大學生開啟“養生社團”,為社團成員定制養生食譜,共同健身打卡,修身養性。
生活中的中醫藥養生需要被挖掘,也需要專業的中醫藥專家分享,避免走入誤區。仲景宛西制藥舉辦”秋季仲景健康節,正是為了傳播“取其精華”的中醫部分,分享能運用到生活中的中醫養生妙招,講解中醫體質,喚醒國人養生DNA。從每天都能看到、感受到的生活場景出發,回答消費者健康養生問題。
仲景健康節 “好體質 養起來”
中醫養生其實講究的是生活化養生,順時養生,季節養生。比如入秋后,雨水開始減少,氣候會變得干燥起來,易生燥病,特別是老年人,如果因秋燥而傷肺,到冬季就容易感染許多肺部疾病,所以秋季調理身體,應該養陰潤燥。
秋燥容易傷及人的肺臟,耗傷人的肺陰,使人出現口咽干燥、咳嗽少痰等癥狀。除了飲食調理之外,中成藥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仲景麥味地黃丸等,以使肺臟安度金秋。
麥味地黃丸是由“補陰方藥之祖”六味地黃丸衍化而來,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,加了麥冬、五味子兩味藥,這兩味藥材在方中發揮著重要作用,故命名為“麥味地黃丸”
在《方劑學》中,補益類是一個很大的品類,“補”是中醫八法之一,指補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,治療各種虛癥。中醫上講:虛則補之;損者益之。
肺腎陰虛是虛證的一種,如果平時經常嘴發干、嗓子干,甚至干咳,并且怕熱,晚上睡覺容易出汗等,這多和肺腎陰虛有關。它的典型癥狀是干咳,適合用麥味地黃丸來滋陰潤肺止咳。
麥味地黃丸中的麥冬,既能潤肺,又能清肺火,五味子收澀肺腎之陰,可使得腎陰充足,肺部得到滋潤,和其他藥物一同發揮作用,咳嗽自然也會好得快。
對于中成藥來說,不難看出,“藥材好,藥才好”。好藥材,能讓藥丸本身的藥性發揮更好的功效,也更安全。
2022秋季仲景健康節期間,仲景宛西制藥在合肥、西安、杭州、多個城市舉辦中醫藥文化體驗活動?;顒蝇F場,中醫大咖講解中醫藥知識,中醫義診,體質辨識,還有中藥材展示專區,一起近距離看一看那些長在深山的道地藥材。